上个月秦小明在自己的公众号发了一篇名为《秦小明:我的1年和1000万》盘点了自己运营公众号一年的心路历程。
在运营1年多的时间内,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原创文章,在推送的文章里,半数以上文章,阅读量都超过10W+,他说,“普通人的崛起,没有什么窍门,把简单朴素的道理做到极致。努力,奋斗,死磕自己,多少都能成点事。”
今天西瓜君就向「秦小明」 的运营者秦小明讨教了几招垂直号快速涨粉的小技巧。
金融界的段子手,打造小而美的垂直号
秦小明入场公众号的时间并不长,去年3月份才开始正式运营。公众号的简介是“金融界最好的段子手,让一部分人先懂金融”,但他推送的内容却不止局限于金融,还会偶尔穿插一些成长励志、思维认知的内容。
在运营1年多的时间内,剔除10W+以上的爆文后,秦小明公众号阅读数累计超过1000万次,粉丝活跃度始终维持在20-30%。
他把【秦小明】定义成一个小而美的垂直号,虽然推文的影响力日益见长,但公众号的运营一直都是他自己把控,在他看来“把内容写好 ”是首要的,只有内容是符合用户需求的时候,他们才会主动地将文章分享传播。
多次热点爆款,涨粉超10万
热点一直最能带动阅读量和粉丝增长的,尤其对于很多刚入场新媒体的小号来说,热点绝对是涨粉利器。
但并不是所有的热点都能蹭的,在追热点的时候要符合自己公众号的调性。 拿秦小明的金融号来说,比起娱乐八卦,房价、贸易战、货币政策 这些关键词,既契合公众号的调性,又与用户的生活息息相关,阅读量自然不会低。
【秦小明】的几次大面积的涨粉都与热点挂钩。
他说,时刻保持对热点的敏锐度是很重要的,去年特朗普税改法案通过的消息一出来,他就迅速打开电脑,一个半小时搞定文章发送出去,后来阅读100多万,是自媒体同类话题里好评度最高的。
几次热点曝光量都超过了百万,其中“中兴芯片事件“推文达到了1.4W+的点赞量,平均每次热点都能最少给他带来5万的涨粉。
秦小明基本没有和别的公众号做过互推,他的涨粉秘籍,除了借助热点,主要还是依靠用户主动传播分享,也正因为是口口相传的推荐,所以他的用户黏性特别好,粉丝活跃度很高。
自然成稿,让你的文章说人话
对于很多新媒体人来说,选题和内容输出是每天最痛苦的事情,往往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寻找选题上,最后看着截止时间,只能匆匆写内容应付了事。
这样只是按照任务要求而硬性写出来的内容,不仅自己写的很痛苦,还可能因为赶稿而丧失内容的专业性和可读性。
但对秦小明来说,尽管一个人负责公众号的运营,又要保持基本上每天都有原创内容,但推文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压力。
经济金融于他而言,更多地被当做一种解构世界的工具。公众号只是他用来记录自己对金融发展思考的一种方式,所以他写文章速度很快,只要两三个小时就能流畅出稿。
因为本身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,秦小明在工作生活中就会有方向性地多去积累经济领域的素材。比起别人花费一天的时间在选题和内容上纠结,他将更多时间放在了日常对垂直金融资讯的积累,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,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。这样专注于垂直行业的内容,让他的文章打开率始终保持在30% 。
那么面向大众的垂直号,要怎么在保证内容专业性的基础上,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呢?秦小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01
让专业词汇说“人话”
想要增加文章的可读性,最先要从用词上下手。
很多人觉得文章的专业性必须通过专业的词汇才能体现,其实不然,过多的专业词汇反而会增加用户的阅读困难。
因为你的文章是写给广大用户看的,而不是写给深耕行业的人群看到,所以在撰写推文的时候,不能够用太过专业的词汇,尽量避免使用所谓的生僻的词汇,可以用一些老百姓能够喜闻乐见的用词或者例子,反而会更有代入感。
02
保证足够的专业度
在写“轻”垂直内容的时候,往往需要运营者用户足够的专业知识,因为将一个长信息缩短概括的过程中,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缺失和信息歧义的。
只有你对这些理论和资讯了解得非常通透后,才能在表达的时候做到真正的深入浅出。这就像“ 降维打击” ,你站在高纬度写的内容,整个思维角度就会更加完善,文章自然写的好,而你只有对你要掌握的内容非常了解之后,才会用简单的方法把它准确表述出来。
越是垂直的行业,越是需要足够强劲的专业性。秦小明本就是深耕于金融行业,这为他公众号的专业性打好了基础。
现在做公众号,晚了吗?
抖音、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,瓜分了属于公众号的流量。现在很多人都在犹豫,公众号上线五年了,还值得做下去吗?
但在西瓜君看来,这几个月陆陆续续的小整改都在凸显着公众号越发成熟的魅力。尤其是前几天微信将公众号的作者栏独立成行,突出文章作者的重要性,也体现了公众号一贯的slogan“再小的个体,也有自己的品牌 ”。
就像秦小明说的入场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现在公众号的生态系统已经成熟,用户会自主地选择对自己具有深度消费意义的内容,主动地过滤掉粗糙的同质化内容,让深度的优质内容更容易被挖掘。
好的内容永远不怕晚,怕是你一直站在原地观望。